秋夕
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《秋夕》诗。几年前,《文史知识》有一篇关于臧克家同志的分析和赞赏的文章。臧克家同志说:他从小就记得第三句话是“当夜晚变得寒冷时,台阶似乎浸泡在水中”,但是现在我发现有些文本是由“天街”,据此,鉴赏家认为这首诗是这样写的“宫怨”。所以,一字之差,使全诗超越真实的境界。
臧克家同志对这首诗的理解,以为是写一个12岁女孩的秋夜闲情,既非写“宫怨”,也非写“闺怨”。“扑流萤”和“她躺着看两颗相爱的星星在天空相遇”都是女生的动作,没有表现出女生的感情。如果把“天阶”改成“天街”,就把这个女孩写成“宫女”了。
臧克家同志对这首诗的评价,我完全同意。真的不是“宫怨”,也不是“闺怨”,就写一个天真少女的秋夜闲情。不过,我以为,“天阶”与“天街”,没多大区别。
唐诗文本,区别很大。一部《唐诗三百首》,繁衍了几百年,几百版,这篇课文有许多错误。杜牧的诗,只有三个字,本不一样。“银烛”或作“红烛”,“卧看”或作“坐看”,再加上“天阶”和“天街”。为什么有不同的文本?我以为都是行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决定的。
“红烛”与“银烛”,作“银烛”有许多版本的。我也觉得应该是“银烛”,唐代诗人的修辞,制定自己的日程。他们使用状语,尤其是颜色词,它通常是象征性的。“银烛”配合秋景,“红烛”意思是春夜。“银烛”不会说话“白烛”,而“红烛”不一定是红色的。用于诗歌中“黄花”,它总是指秋天的花,虽然春天有黄花。
“天阶”与“天街”的问题,在“天”字,而不在“阶”或“街”。臧克家同志把“天阶”解释为“院子里的露台”,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。他只是想把这首诗的地点定在庭外。无奈这个“天”文字不能扭曲。“天街”只能是首都宫殿前的街道。宫女怎么可能躺在东西长安街上看牵牛花女主角?“天阶”只能是宫院里的台阶,那么,这个年轻的女孩不能不成为一个“宫女”了。如果你不承认这首诗是“宫怨”的,就非把“天”话是不能改的。臧克家同志检查了两本书《樊川文集》,原来这都是“瑶阶”而不是“天阶”,为什么不恍然大悟,这一定是作者的原文,有利于这首诗的解读?
有些人认为一个年轻的女孩,晚上躺在台阶上或街上看秋天的星星,很不雅,然后把“卧看”改为“坐看”,这是道家选诗的普遍现象。但是旧的都是“卧看”,改变日子是不可能的。
这首诗是精选的《唐诗三百首》以后,成为唐朝的杰作。其实,我觉得它不配这个名字。因为这首诗的结构,用诗意的逻辑表达,很有问题。试试第一句,就是写内景,第二句是关于户外事务。第三句是关于户外风景的,第四句是关于室内事务。如果这个年轻女孩在撒谎“瑶阶”看星星,那么,又写户外事件了。这样,第二、三、四句都是关于户外的场景和事物,第一句就丢了。
选自本文《唐诗的柏华》,施蛰存 著,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