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文质彬彬”这一成语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。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“文”原指各种礼节礼仪,后也指文采;“质”意指朴实、质朴。有的人太过朴实,不注重礼仪,则容易不拘小节而失之粗野;有的人执礼甚恭,不苟言笑,则显得太过拘谨而流于呆板。
何晏集解引包咸曰:“彬彬,文质相半之貌。”要是礼仪和质朴能内外协调,既有外在的谦谦风貌,又有内在的朴实诚挚那就称得上是君子了。
《朱子集注》杨氏曰:……与其史也,宁野。
现实世界中,文辞华丽而内容空洞、言过其实而套路满满的“文胜质则史”的情况实在太多,真是不如“话糙理不糙”的简单直接,杨氏的注到今天依然适用啊!
李泽厚说:“文”是理性,“质”是情感。“质胜文”是情感压倒理性而近似动物,“文胜质”是理性压倒情感而如同机器。文质彬彬是理智与情感的和谐融洽。
文与质,是“一半是海水、一半是火焰”,掌握其中的平衡,才称得上是君子。